学术成果
8月27日,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韩祥芝、刘鸿武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谱写中非人权合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文章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师大基地研究成果。
原文如下:
谱写中非人权合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韩祥芝、刘鸿武
8月22日,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办。超过200名来自中国和40余个非洲国家的人权领域官员、专家学者及有关社会组织、企业、智库、媒体代表等,围绕“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携手实现发展权”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会议发布了《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明确发展权是首要且不可剥夺的人权,倡导以人民为中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强调尊重各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保护主义;呼吁采取共同行动,保障发展权的实现。这一会议成果昭示,中非人权合作事业正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总体而言,中非人权合作以共同价值理念为基础,以务实发展合作为路径,正在为推动全球人权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非人权合作的共同价值基础
中非人权合作植根于双方共同的历史记忆与价值追求,形成了坚实的理念共识。这一基石源自彼此相似的奋斗历程。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蒋建国发表致辞说,中非人民同样珍视和平与发展,为实现人的尊严与价值始终风雨同舟,以真实亲诚之心共谋发展。这一共同立场也得到了非洲学者的呼应。埃塞政策研究所所长费卡杜·采加教授在会上强调:“中国与非洲有着悠久的伙伴关系,其基础是反殖民主义的团结、相互尊重和对正义的追求。”这种深度的理解与互信,构成了中非人权叙事的共同起点,并为未来的务实合作指明了方向。
锚定共同愿景,以人民福祉为最终标尺。衡量人权进步的终极标尺是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中国人权观的核心要义,也与非盟《2063年议程》提出的“以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繁荣非洲”的愿景高度契合。以此为共同目标,中非合作始终将增进民生福祉置于优先位置,致力于将发展权的宏大理念,转化为人民触手可及的教育、医疗与就业机会。
明确共同起点,以生存发展为首要人权。要实现人民福祉的宏伟蓝图,必须正视现实国情。对于曾饱受贫困与战乱之苦的广大中非国家而言,保障生存权、追求发展权是最为迫切的基础性权利诉求。这并非忽视其他权利,而是承认人权具有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属性——人权保障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只有先夯实温饱这一生存根基,更高层次的权利实现才能拥有最牢靠的支点。
创新共同路径,以互利共赢注入内生动力。立足于生存与发展的现实起点,中非选择了“授人以渔”的合作之路,着力提升非洲国家的“造血”功能。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而是通过基础设施联通与产业对接,激活本土资源,增强自主发展能力。这与非洲国家强调的“依靠非洲人民力量”的精神高度契合,走出了一条共建共享、赋能未来的普惠之路。
夯实共同原则,以自主选择为政治根基。中非合作之所以行稳致远,根本在于恪守尊重各国自主选择人权发展道路的核心原则。这一立场既是对主权平等的维护,也契合非盟倡导的“非洲问题、非洲解决”理念。在此共识之上,中非共同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携手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进。
中非人权理念共识展现出清晰的内在逻辑:以人民福祉为圭臬,以生存发展为基石,以互利共赢为路径,以自主选择为准则。这一完整的逻辑闭环,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双方各自的伟大实践与长期的历史求索。中国成功使近8亿人口摆脱贫困,将生存权与发展权视为首要人权;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则早在1981年的《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中就明确写入了人民的发展权。
正是这种理念上的不谋而合,才催生出《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这种深度契合将深刻的价值认同转化为了高效的行动自觉,证明了基于相互尊重与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能够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提供宝贵借鉴,为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贡献行之有效的“中非方案”。
以发展权带动人权事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