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张天雪教授等人文章《以新质培养力驱动教育博士实战化转型》

时间:2024-12-06来源: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点击:31

12月6日,基地研究员张天雪教授、教育学院研究生魏韵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以新质培养力驱动教育博士实战化转型》。文章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师大基地研究成果。


张天雪和魏韵在文章中指出,当前教育博士培养明显存在着“与教育学博士‘两类博士、一支队伍、同质培养’”“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思维受限于传统培养方法”等关键瓶颈性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三大创新路径,一是确立“双轨并行、异质评价”新模式;二是构建跨学科联合培养机制;三是实施“问题导向+项目驱动”教学法,旨在以新质培养力驱动教育博士实战化转型,建立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分类发展、融通创新机制。

原文如下:


以新质培养力驱动教育博士实战化转型

张天雪 魏韵


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顶层支撑,当前正面临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探索建立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分类发展、融通创新机制。然而,当前教育博士培养明显存在着“与教育学博士‘两类博士、一支队伍、同质培养’”“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思维受限于传统培养方法”等关键瓶颈性问题。新质培养力是一种激发潜能、促进跨学科整合、强化实践与创新的驱动力,旨在使培养对象既掌握深厚学科知识,又具备实战技能与前瞻视野。如何以新质培养力驱动教育博士实战化转型,进一步提升教育博士培养质量,建立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分类发展、融通创新机制,成为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确立“双轨并行、异质评价”新模式


一是制定“双轨制”培养方案,强化教育博士的实战导向。在构建“双轨并行、异质培养”新模式过程中,首要任务是设计并实施一套针对教育博士“双轨制”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应明确区分传统教育学博士的培养路径,突出实战化、应用型特色。具体而言,第一轨可聚焦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通过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实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教育场景中学习、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例如,芬兰的教育博士项目强调学生在真实学校环境中的长期实习,通过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紧密合作,深入了解教育实践,提升实战能力。第二轨则着重于教育管理与领导力的培养,旨在将学生培养成未来教育领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例如,美国的教育领导力博士项目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还强调其在教育组织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领导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教育管理项目、教育政策分析等实践活动,让教育博士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领导才能,提升教育管理专业素养。


二是建立“异质评价”体系,确保教育博士培养质量。为确保“双轨并行、异质培养”新模式的顺利实施,并保障教育博士的培养质量,我们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异质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应区别于传统教育学博士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对教育博士实战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考察。具体而言,评价体系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项目报告,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理论,设计并实施一项与教育实践相关的项目,评估其实际效果;二是教育管理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教育管理案例,考察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三是教育改革方案设计,要求学生针对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设计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改革方案;四是领导力展示,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模拟、团队协作等活动,评估其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学生的实践成果和创新能力进行客观评价,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构建跨学科联合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双导师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双轨并行、异质培养”的新模式下,一位导师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确保其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位导师则负责学生的实践指导,帮助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在此基础上,政府应鼓励高校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导师,如资深校长、教育企业家、教育政策制定者等,为学生提供更贴近行业前沿的指导和建议。行业导师可以定期参与学生的研讨会、论文答辩等环节,分享行业内的最新动态与实战经验,增强学生的行业认知与实践能力。同时,可以设立“行业导师奖教金”,激励更多优秀的行业人士参与教育博士的培养工作,共同推动教育博士的实战化转型。


二是建立跨学科联合培养平台,促进知识融合与创新。为推动教育博士的实战化转型,我们需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联合培养平台,如“教育创新实验室”“教育政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为教育博士提供实践基地和学术交流的空间。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依托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有资源,设立跨学科联合培养中心或研究院。例如,斯坦福大学的教育政策与分析中心(SPEA)不仅汇聚教育学领域的专家,还吸引了来自经济学、政治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通过定期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和项目合作,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与创新。在培养过程中,可以设计跨学科的课程模块和实践项目。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跨学科课程,帮助学生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在实践项目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教育政策分析、教育技术应用等研究,培养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施“问题导向+项目驱动”教学法


一是构建“真实情境模拟室”,强化问题导向学习。在教育博士培养过程中,应建立专门的“真实情境模拟室”,该模拟室不仅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更重要的是要模拟出教育领域中的真实问题和复杂情境。可以模拟一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场景,让教育博士生在模拟环境中扮演校长、教师、家长等不同角色,面对诸如课程改革、教学质量提升、家校合作等实际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探索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促使教育博士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模拟室还可以定期邀请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经验分享,让博士生更直接了解教育实践中的挑战和需求,进一步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二是推行“项目制学习”,驱动实战化转型。项目制教学是实现“问题导向+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关键一环。高校应与教育机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为教育博士学员提供丰富的实践项目资源。这些项目应紧密围绕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如课程改革、教育评估、教师培训等。通过项目制学习,教育博士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项目一线,进行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方案设计等工作,亲身体验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这种项目制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博士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教育理论的理解,还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项目管理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项目成果也可以作为博士生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实现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


作者简介:张天雪,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魏韵,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编辑:孙凡超